苏州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
一、苏州养老事业的发展历程
早在1982年,苏州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。苏州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养老模式社会化探索,走出了一条政府的政策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实践创新、不断完善的苏州发展之路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,政策亦随之转变并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。起初,相关政策侧重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,政策偏宏观,没有提出明确的措施。随后的政策明确指出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应重视市场的作用,引入市场机制,不断拓展养老服务的产品渠道,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。
苏州作为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率先推进城市,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些难题,主要有:
一是养老服务人员匮乏,专业队伍不强。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队伍满足不了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的需要。存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、整体数量相对较少、专业技能相对较弱等问题。这些问题影响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,这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关心和支持力度方能得到解决。
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有待提高。长期护理保险补偿金支付标准和覆盖面有待改善。存在对重度失能老人服务次数少、长期护理保险的评估标准偏高、覆盖面还不广等问题。
三、苏州养老体系建设实践的启示
苏州走出了一条机构养老与老龄产业养老相结合、机构养老与医护养老相结合、居家养老与信息化互联网养老相结合、社区养老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之路。苏州养老体系建设实践,对面上具有借鉴启示意义。
1、政府引导、政策先行。政府引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政府主动引导养老事业政策的制定,出台具有前瞻性的一系列创新的政策。二是政府积极推进养老评估体系建设,包括了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和养老机构等级评估。苏州市制定了《苏州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》,对老年人的身体、经济、居住状况,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等进行调查评估,形成评估意见,作为政府部门提供老年人个性化服务的依据;据了解,从去年下半年起,苏州市民政局牵头着手起草养老机构等级划分评定标准的相关文件,苏州标准将在贯彻落实国标基础上,结合自身特点,更加细化便于操作。三是政府强化养老监管体系建设。苏州市加强推进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建设。多部门联合制定相关规定、多部门联合开展相关督查。
2、市场主力、模式创新。